学院创新实施“三制五化”人才培养育人模式,打造引领未来建筑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

1.书院制。校院两级管理, 从横向(班级与年级)与纵向(专业与学科)两个维度配备多层次高水平育人力量。强化学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提供丰富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 深化三全育人, 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未来建筑技术领域复合型拔尖领军人才。

2.双导师制。学院实施全程导师制培养。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内外学业双导师,共同指导并制定学生多样化学习计划。理论导师(博士生导师)由学校以院士、大师、二级教授和特聘教授等为带头人的教师团队担任, 实践导师由专业领域中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相关专家担任。

3.学分制。课程学习、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均采用学分认定方法。学生在规定学制内获得所有培养环节的学分,总学分满足要求可申请毕业。对于培养方案提供的课程模块,学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基于学习兴趣和研究方向自主选择不同课程研修。

4.科教一体化。深化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发挥学校行业优势, 与相关领域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及兄弟院校密切合作,结合重大工程项目,通过校政、校企、校院、校校合作, 将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科研创新和企业市场需求有机融合, 并探索建立实践教学保障与共享机制,形成产学协同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院将通过“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 +”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热情。

5.本博贯通化。构建贯穿本博培养体系,浓缩培养时间,高效直博育人。学院采用“4+5”(或“3+5”)培养模式将本科至博士阶段作为一个整体, 本科毕业时符合学校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的学生, 可直博就读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此模式有效缩短了学生培养周期,节约了在校学习时间。

6.小班化。学院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授课模式, 提供更具个性化与互动性的教育体验。针对录取学生单独编班, 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通常限制在 15 至 30 名, 小班化有助于教师更加专注于每位学生的学术需求和学业进展,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问题和交流研讨, 更深层次的促进学习和知识交流。小班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验、项目和实地考察, 增强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小班授课模式旨在培养更有深度和广度的建筑技术专业人才,使之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

7.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意愿,支持学生多样化选择。第一学年末,根据意愿在大类中报选专业。培养过程实施“一生一方案”,个性化指导每位学生,使导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术兴趣、弱点和目标,从而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指导和建议。学院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特点,为每个班级设计了荣誉课程,这些课程旨在满足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需求。

8.国际化。推行全方位立体式国际化学习。学院注重国际化交流与培养,充分发挥学校“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等国际平台优势,全面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开展联合培养、海外实验室研修、暑期国际夏令营等方式推动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丰富学生的国(境)外大学学习经历,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增强学术自信,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