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大学李昕鸣学长开讲:解锁本科到博士的“双曲线”成长密码
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科研氛围,10月14日下午,未来院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举办主题为“从本科到博士,如何构建科研与生活的‘双曲线’成长”的分享会在此如期举行。主讲人李昕鸣学长结合自身丰富经历,为在场学子带来了一场兼具实用性与感染力的科研成长指南。

分享会上,李昕鸣学长首先简要介绍个人学术背景,其斩获的多项荣誉与已落地的科研成果,瞬间点燃现场学子的聆听热情。谈及“如何找到科研方向”,他提出核心观点:以竞赛为抓手寻找兴趣,让兴趣落地为具体研究方向,同时强调“科研高频化、日常化”,需将学术探索融入每日学习,而非局限于特定时段。


在“科研日常与时间管理”板块,李昕鸣学长将科研核心任务提炼为“读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三件套,并给出针对性建议:读文献需趁早,且要带着问题阅读、及时总结;研究思路的积累藏在日常学习与文献研读中,前提是筑牢基础知识。针对学子关心的论文写作,学长给出一个模板:开头打造有吸引力的引言,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二段清晰阐述方法论;三段逻辑化、丰富化呈现研究结果,凸显核心价值;尾端精准总结成果并合理展望未来方向。他特别强调,科研成长是“长期主义”,需提前准备、持续积累,形成完整的能力链条。


谈及博士生日常生活,李昕鸣学长打破“学术等于枯燥”的刻板印象,提出“有节奏、有社交、有治愈”的平衡法则:既要保持自主学习节奏,也要维系适度社交,更需学会放松与自我调节,让科研与生活相互滋养。

在提问环节,就同学们提出的科研论文研读方法问题,李昕鸣学长结合自身经验给出明确建议:从综述期刊入门搭建知识框架,再通过精读高级期刊深化理解,最终以发表最高层次论文为目标持续突破。
整场分享中,李昕鸣学长穿插大量个人故事,将复杂的学术逻辑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的表达让在场学子频频点头,现场掌声不断。
此次分享会不仅为不同阶段的学子提供了清晰的科研成长路径,更传递了“平衡科研与生活”的积极理念,为大家未来的学术探索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